Date Category misc
  • "" category: 工作和学习
    tags: phd , PolyU , 同济 , 教育

话说09年10年的时候我在到处找地方读PhD,鉴于软件学院跟瑞典Uppsala大学的良好合作关系,我半公半私去”考察”一趟乌普萨拉,看看那边有啥PhD的机会可以读。后来当然没在那读,两个原因,第一,那地方太憋屈了。号称瑞典第四大城市,结果整个市区面积跟同济嘉定校区差不多大,半个小时就兜一圈。路上几乎没人,跟刚刚被原子弹炸过一样,号称还有极夜极昼。而且最高的建筑是教堂,一看就知道这典型就是自维京人时代经济就没怎么发展过,看新加坡,最高建筑是银行,看香港,最高的建筑是写字楼ICC,看大陆,最高的建筑中国移动,党委办公楼。在那种地方呆四年,不憋出毛病来才怪。第二,后来他们给了我个计算机教育的PhD Offer,他们这教育体制也怪,计算机教育专业居然挂在计算机系下面。我怕就算能读出来,回国之后校领导一看,学教育的,搞啥软件啊,调到文法学院去工作吧,对口,我就杯具了。所以作罢。

教育学博士虽然没读成,但是不妨碍我对国内外教育体制进行体会、观察。今天就谈谈学制问题。当然,都是我个人体会,对错不负责,完整性也不负责。国内不少高校号称是采取学分制,同济也一样。一直在国内,也没觉得有啥问题,每个课都算学分的。等出来以后一对比,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国内这学分制有点水分,是中国特色的学分制。为啥呢,先说说学制分类。我经历的学制,基本可以分成三类,一类叫学年制,一类叫学分制,还有一类叫导师制。

导师制大家应该最熟,这东西由来已久,武侠小说里面学功夫,全是导师制。上武当,上少林,然后拜师学艺,师傅就是你的衣食父母,不但要关心你的学习,对你的日常生活,一言一行甚至一举一动都有权过问。今天赵本山收徒弟,小沈阳,还是导师制。还要关心小沈阳生活,小沈阳买不起房导师赵本山要借钱或者送钱给他买房。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导师有绝对权威。当然,你能不能毕业,完全就是导师说了算。导师要对你的学术水平,也同时是对自己的学术声誉负责。如果徒弟水平太低,可以就地逐出师门,否则学成下山之后丢丑,这师傅的声誉也就没了。别人会说,我靠,唱二人转唱成那样,还赵本山徒弟呢。或者说打架打成这样,还好意思说跟灭绝师太学功夫。学术也一样,别人说,我靠,网络抓包关键字过滤都不会,还好意思说你是方教授的弟子。这方教授学术声誉也就毁了。香港这边PhD就典型导师制,导师用自己的科研经费给你发奖学金,供应你吃喝拉撒买iPad,不像国内,国家会给研究生补贴跟奖学金。你干任何一件事,都要征得导师同意,比方说选什么课,文章投什么会,能不能出去实习,能不能出国交流,周末去不去深圳,能不能谈恋爱,过节能不能回家等等,在学校的系统里面干任何一件事都会反复提醒你,一定要跟Supervisor沟通。当然最后能不能毕业,也都是导师一句话,不像国内学校有硬指标,三篇SCI什么的。这其实是剥夺了导师的权利或者权威,或者领导对导师不信任。觉得导师会放水或者怎么样。当然也不否认国内的确有素质不高的导师,放水。国内大锅饭,又开不掉导师,逼得领导只能出这样的制度了。

大家第二熟悉的制度就是学年制了。九年义务教育,就是典型学年制。所谓学年制,就是以年级作为衡量你学业完成程度的标志。问你小朋友几年级了,3年级。哦,知道你学业完成了九分之三了。学得好的小朋友可以跳级,有些所谓神童,一年级跳三年级跳五年级。学得不好就要留级。学年制的另一特征就是到点毕业。修满学年了,就最高年级的所有人都毕业了。如果不是公费,收费的话也是按年收,一年学费多少钱。班级也是学年制的另一个特征,一个年级被分成几个班,像现在我儿子在幼儿园上小班,被编到“小三”班,惊出我一身冷汗。还好当年是个Y,这要是个X,跟别人说现在是“小三”班的,这,这没准就杯具了。所以年级,跳级,留级,班级,到点毕业,按年收学费都是学年制的典型特征。

最后说一下我在香港这边看到的学分制是什么样的。香港这边的本科跟MsC就典型学分制。

中间插播一段关于硕士。不得不说我发现这国内外体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硕士。英制,美制下,Master都分为两种,一种叫MsC,master of science,一种叫MPhil, master of philosophy. 前者俗称授课型硕士,后者俗称研究型硕士。前者是学分制,后者是导师制。授课型硕士只要修满学分,就毕业了,不需要做研究,学费较高,没有奖学金。修课修得猛的基本一年就毕业了,看新闻说某些老外上学成瘾,读了十多个硕士,说的就是这种,一年一个,甚至两年三个。另外一种MPhil跟PhD差不多,上课是副业,就三门还都在晚上,主业是做研究,读了一年之后可以转成PhD(类似国内硕博连读吧)。这个就比较难毕业了,Normal Period是两年,我看我们实验室快的也要三年。国内前几年搞工程硕士,我一开始还以为要学MsC,结果还要写论文,还要答辩,不伦不类。但问题是国内硕士不分研究型授课型,在国外无论哪种硕士毕业,回去都被认定成硕士,没几个人能弄清这区别。其实从能力培养上,那可真是天壤之别,一个注重研究能力培养,一个注重理解能力,其实相当于大五。所以MsC在中国人里面大热。尤其现在国外经济不景气,美国很多名校的授课硕士的入学门槛也是一降再降,只要你有钱交学费,就来读吧。所以现在看到申请到名校硕士也别吃惊,问问是授课型的还是研究型的,授课型的不少都是富二代官二代,比方说薄某某。

好了,回头说学分制。顾名思义,学分是衡量学业完成程度的唯一标准。能不能毕业,就是看学分修没修够。当然收费也是跟学分挂钩的。选几个学分的课,就交几个学分的钱。同济今年开始用支付宝交学费了,既然都用支付宝了,干嘛不再改改,跟选课系统联动,选完课之后立马就一个按钮,去支付宝付款。选了多少学分课,就付多少学分的款,这才对。(做得再绝一点,差评多的课每个学分可以收费低一点,好评多的课收费翻倍,用经济杠杆去调节选课人数)。现在国内按年收学费,童鞋们,你们赚了,相当于宽带包年不限流量了,狂选啊,让你选100个学分毕业,你选200个学分的课,收费是一样的。此外,因为学分是衡量学业完成程度的标准。所以年级跟班级也就自动消亡了。压根没有什么大一大二大三这种概念,。就设一个毕业年限的区间,比方说[2,8],就是学霸最快两年修满学分毕业,最慢如果八年抗战还不能毕业就给你学籍注销。中间管你去实习去工作还是干嘛,看NBA里面,奥尼尔都打了好几年球了,又想起来,哎呀,我本科好像还差几个学分呢,然后nba赛季之间的时候回学校修学分,居然修毕业了。国内还给你编上班级,还有班主任辅导员,成绩不好还要留级,还说自己是学分制,这纯搞笑。什么时候修满学分什么时候毕业,自然是随时都可以入学,随时都可能毕业,PolyU这边毕业典礼一年开两回,你修满学分了,学校就给你个证明,说你毕业了,你就去找工作去吧。然后可能都工作半年了,又回学校开毕业典礼。入学都随时可以入学,所以说你是哪一级的,那一届的这种问题也不太恰当了,学长学妹概念也模糊了,学妹可能都毕业了学长学分才修了一半也没准。没有班级,同学的概念也很宽松了,只要选一门课就是同学。像李开复说跟奥巴马是同学,上课还睡过奥巴马。且不论真假,顶多也就是选了同一门课而已。一到国内,小编记者啥的就给说成同班同学,他们还以为美国跟中国教育一样呢。班级取消了,自然国内强调的“集体荣誉感”就不太有了,很难看到学生在篮球场上什么会计一班大战土木三班,班级女生在加油这种场面。那他们怎么抱团呢?没了班集体,还有宿舍集体。这边的学生,宿舍的荣誉感很强,宿舍分成几个Hall,每个hall都有不同的风格跟象征,甚至还有座右铭,Logo什么的。学生自愿选择加入哪个hall,体育比赛啊啥的都是以hall为单位的。大家看哈利波特就知道了,Griffindor Hall, Slytherin Hall,都有自己的座右铭,Logo,Quidditch比赛也是Hall之间大战,香港这边也一样。

本来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不打算参考任何资料,结果手贱,谷歌搜了一下学分制,搜到了百度百科。说学分制有三大危害。第一,没了集体,为行政管理带来不便。第二,学生选课迷茫,第三,学生组织纪律松弛。看不到也就罢了,看到了就不得不说一说。这典型的又是中国式思维。你为啥要管学生思想,你为啥要管学生纪律,都是成年人了,完全民事行为了,该对自己行为负责了,犯了罪公安来处理,不上课打游戏也是人家自由,他自己承担后果就是了。至于说选课迷茫,这怪学生?还不是怪教育。一方面,高中应试填鸭,学生填傻了,专业都是家长给报的。学生能知道自己喜欢学什么才怪。另一方面,大学里面课程设置混乱。人家PolyU的计算学系,400多页的教学大纲,每门课主要讲啥,教材教参,先修课程,互斥课程都标的很清楚,不管哪个老师来上,内容都差不多一致。同济这大纲乱成一团,选课时候只能看到课程名字,到底讲啥不知道,滋生了一批标题党,选课之后才发现哎呀上当了。还有就是先修与互斥,先修都是乱填的。像我发现这大纲先修课里面居然还有死锁,数据库依赖操作系统,操作系统依赖Windows程序设计,Windows程序设计依赖数据库,一个环。还有就是互斥课程,在同济大纲里面压根没这概念,上汇编讲组成,上组成讲汇编。这两门课互斥选一门就得了。

当然,很多国家,很多学校可能具体制度都略有不同,并且几种制度可能有交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导我们说,看问题要抓主要矛盾。数学优化也一样,不要搞多目标优化,最大化/最小化只要一个主要Objective,其它的次要目标就搞成constraints,别踩红线就可以了。所以,评判一个制度,到底属于哪个制度,主要矛盾就看怎么才能毕业。导师制,导师说毕业就毕业。学分制,修够学分毕业。学年制,最高年级结束毕业。当然还有些次要矛盾或额外限制也不奇怪,像我们博士虽然是导师制,但是还是要限制你至少修满15个学分的。学分制呢,也是要在学年上给你来些限制的,省得学霸一个学期毕业,或者钉子户读了三五十年还没毕业。现在知道了,国内本科是什么制?学分顶多算个限制条件。毕业还是批量化的,大四毕业,典型学年制。

最要命的后果,居然国内硕士培养也是这样的。很多人都觉得,硕士就是两年半,学年制,硕一完全上课(课太多了),硕二去企业实习或者帮老板打杂,然后硕2.5写论文,毕业。如果两年半没毕业,会觉得自己留级了,很丢人的样子。然后企业里面HR也不懂,一看简历,哎呀,这家伙硕士读了三年半,没“按时毕业”,估计不是个好学生,不能要,也是学年制老思维,其实多长时间毕业跟能力基本没啥关系,像我们实验室一哥们,读MPhil,就差论文答辩了,跑出去工作去了,还被派到海外,过两年再回来答辩,这要放国内,HR一看,这家伙不是辍学了吧。再加上前面说的导师没权威,或者导师觉得学校管太多了,我就不管了或者管不了了,然后还有就是学分太容易修,一到快两年半了,各方面压力就开始逼学校,逼导师让学生毕业。可是学生水平实在太差怎么办,那也没办法,放人!所以其实国内本科生跟国外质量差还不是非常多,在国内上个本科,尤其名校本科,还不算坑爹。但这硕士培养,那这爹就坑大发了。

我就是深受其害。当年傻是傻了点,让我保研,我就去了,一开始上了发现不对头,坑爹,想退学,结果各方面压力,尤其是父母压力,没退成,号称我是何家祖上第一个研究生,放古代这就中状元中举人了,这光宗耀祖啊,还想退学,你这是闹哪样啊?跟我一起读的一哥们就成功撤退去了新加坡。当然,现在我父母看到我在香港读博士这狼狈样,天天晚上补课补到两三点,也想开了,知道的确被国内这研究生给坑了一回爹。在香港这边遇到好几个PhD或者MPhil,都是在国内读了一半发现坑爹,退学出来了,有哥们还交了违约金,真心觉得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且这步棋走对了。

最后,可能我的硕士生导师陈榕老师,或者读硕士时候帮助过我的相关老师也会读到这篇文章吧。其实我对你们并没有任何的憎恨。其一,任何经历其实都是财富。很难评判是好是坏。就像乔布斯如果不学东方文化,就不会根据书法设计出那么漂亮的Mac下的字体,也不会得了癌症先上中药偏方。其二,就算恨,也是恨这个教育体制。就像我党教育我们的,“我们的目标是消灭万恶的资本主义制度,而不是消灭资本家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