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 Category misc
  • "" category: 工作和学习
    tags: PolyU , 教育

今天出门之前,又默默的把腰带剪短了几厘米,再不剪要掉裤子了。一年多了,不记得是第几次剪腰带了。去年带过来的很多裤子都压箱底了,穿上之后成卓别林了。衣带渐宽,悔么?其实有点。第一悔的是出来晚了,第二是愧对家人。

来到PolyU的图书馆。这图书馆最大的不好是冷,冬天冻个半死,夏天冻个全死。香港背靠大亚湾核电站,好像电不要钱的样子,建筑物内常年空调开冷风20度。冬天跟室外温度还算差不多,夏天穿着裤衩背心到图书馆里面呆上一个下午,整个人就冻僵了。刚到香港的时候在房间开会,开了三个小时冻得实在受不了了,跑到外面站在太阳底下曝晒10分钟才解冻,终于明白为啥国内政治课喜欢说资本主义冷酷,那是果不其然啊。我最喜欢这图书馆的一点是座位的布置。每个位子都是小格子,三面都是墙壁,留一面让你把脑袋钻到这个小格子里,很容易心无旁骛的想问题。管它对面坐的是个美女还是猥琐男,反正你看不到。面壁还是有点用的。

在这边一年多时间,一直想系统的写点关于做研究的体会或者感想。想系统的写谈何容易,可能等到我退休的时候也很难写的系统,所以还是想到哪里写到那里算了,至少还能留下点东西,省的时间长了忘了。

从哪说起呢,前几天看了一篇王垠童鞋写的文章,叫《论研究》。王童鞋应该比我大不了几岁,基本算同龄人,提到这位童鞋的时候,大多数时候给他的头衔是“清华退学博士”,后来又加了“康奈尔退学博士”,现在已经成了“三连退”了。本来想引用一下他的文章,发现那文章已经被他自己删了。看来他桀骜不驯的性格也有所收敛。王同学文章中说,做研究就四个套路:1. 做应用。别人发明了一个东西叫《乘法》,然后你就发一篇文章,说我发现25 x 4刚好等于100。这就算研究成果。只不过通常在Paper里,大家都懂的“乘法”变成了少有人懂的:cellular automata, rough set, petri net, queuing theory, entropy……2. 偷换概念,不说了。3. 创造问题,把很多已知的变成未知的,或者把一些现在不具备的条件想象成已经具备的。就出来很多新问题。比方说假设我现在已经成功在地球跟那美克星之间扯了一条光缆,要传数据,自然有很多新挑战需要解决,你就可以写一篇paper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写得好,说不定还会有人follow,说我在那美克星跟地球之间又扯了一条网线,现在有两条线了,你以前的一些解就不适用了,针对这新情况,又可以发paper。4. 心理战术,故意在paper里面搞很多公式,很多符号,把别人搞晕了之后审稿人通常会觉得自己水平不够,大多数人对不懂的东西都存在敬畏心理,都觉得是自己水平不够,就放行了。

这些在有些时候的确有用,比方说NP-Complete的证明,我们组发现过有Transaction文章中都有证明明显证错了,方向性错误,但是还是发表了,那就说明心理战术凑效了。但是其实这些伎俩只不过是做研究的初级阶段而已,回想自己这一年,其实也膜拜过高深的数学理论,也模仿过复杂数学公式。现在回想一下,不禁觉得很傻很天真。现在审文章、看文章的时候,再也不怕复杂公式,当然要自己内心强大,基础扎实。

现在回想自己这些年在高校的生涯,觉得十分惭愧。直到去年7月1日来香港,其实自己连做研究的门都没入,一直在门外面转圈子,当了那么多年的井底之蛙,却还一直自我感觉良好。不得不说,有自己的原因,也有国内科研环境的原因。07年研究生毕业。现在回头看看,其实自己根本不算个称职的研究生。两年半研究生学习,期间一篇论文也没读,拜国内“宽松”的发表环境所赐,写了一篇垃圾论文,交钱发表了。其实最基本的科学思维,找问题,凝练问题,解决问题,实验评估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都没有掌握。读研期间,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说你要读别人的文章,看别人在干啥,反倒对写文章有种抵触心里,觉得写paper都是在吹牛,他们根本不会写代码。错在两点,第一,对事情不了解就去武断下结论,跟上文王童鞋了解了之后再去批斗有天壤之别。不了解就去批斗类似文革扣帽子。第二,价值观扭曲了。一直以来被灌输的就是计算机就是写代码,能写代码就是牛。容不得其它评判标准。其实计算机科学本身非常多元化,写代码好一切就都好显然是不对的。然后就是大环境了,读研的时候,不少人都在浑浑噩噩,不少人都在帮老板当廉价劳动力写代码。所以也没觉得自己特别另类。工作之后也一样,周围老师都在拉项目,都在给外地在职学生上课赚外快,我也跟着干,也没觉得自己另类。如果放到PolyU这个环境里,人人都在做research,就你在天天写代码,就你在天天给来买文凭的人上课,你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没共同语言。这就是大环境。

现在的supervisor能招我过来深造,并且还给了“巨额”奖学金(至少比国内当老师的工资高不少),很大程度上应该看重我再怎么着也是国内所谓顶尖“985名校”的教师。对我期望还是挺高的,一开始还跟我说表现好可以提前毕业啥的。但是一年多过后,不难看出他对我的失望。现在别说提前毕业了,按时毕业都渺茫。能毕业就不错了。连今年年底能不能从PhD Student转到PhD Candidate都还有悬念,转不了我就可以回家了。

是啊,的确刚来的时候连本科生都不如。至少我本科毕业的时候还算基础扎实,问我正态分布的数学期待,tan(x)的一阶导数,我还是可以背出来的,那么多年不用都忘光了。刚来的时候supervisor让我找一篇top conference或者top journal的paper,然后在里面找10个错误。我都不知道在哪里找paper。也不知道啥叫top conference(别笑,我还曾经是优秀年轻教师呢,国内肯定还有不少不如我的)。google找了一篇不知道哪来的烂paper,才读了一页就发现10多个问题。哎呀,突然觉得写paper也不难么。但紧接着下来打击就接二连三的到来。系里面很多很多学术报告,我去听了几次,发现啥都听不懂,不是英语听不懂,我雅思听力都差点考满分。就是基础太差了,连他们讲的topics属于哪个领域都不懂。然后接下来是俩反面例子,一个是实验室的博士师兄不读退学了,一个是跟我差不多同一时间报到的PhD压力太大跳楼了。后来我才知道跟国内宽进宽出不同,这边本硕博都是有淘汰率的。当然直接被开掉的人比较少,大多数都是自己退学割肉止损的,跟炒股票一样。如果觉得自己规定期限内肯定毕不了业,在这里赖着还要交高额学费,再加上时间成本,还不如提早撤退。国内一些人把教育看成顾客关系,交了学费就是顾客,顾客就是上帝。其实真应该去读读社会契约关系。当然我还算比较乐观,不至于去跳楼,底子差怎么办?恶补吧。导师给了一个book topic list,几十本书,我发现我唯一还算熟悉的就是面向对象跟编程。从图书馆里面借来一堆书,打印出来一堆经典paper,每天都看到半夜两三点。一直到现在还在补。

大半夜回去就一个好,练胆量。学校宿舍在校园外面还挺远,路上要经过三个殡仪馆。一个叫万国殡仪馆,专烧老外,一个叫福泽殡仪馆,专烧中国人,还有一个叫世界殡仪馆,中国人外国人都烧。 天天三点钟近距离经过殡仪馆,看着上面烟囱冒烟。要不是我党教育我无神论,早就魂都被吓飞了。还好香港用地紧张,殡仪馆附近没有荒郊野岭,殡仪馆隔一条马路就有宾馆,茶馆。

再后来就是投第一篇文章,又是沉重打击。现在想想,有点操之过急了。在你自己都很难客观评价一篇论文的时候就去盲目的投顶尖的会议,命中率无限接近于零。被拒掉一点都不奇怪。4个reviewer,3个strong reject,一个reject。意见都很一致。虽然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一开始的确不忍直视reviewer的意见,直到一个月以后才有胆量把comments打印出来,找个没人的角落仔细读。现在想想,的确是犯了一些写文章的最基本的禁忌。这也是由于底子差吧。不过吃一堑,长一智,也不是坏事。

我党以前经常讲故事,说有些小鬼参加革命最初是为了混口饭吃,后来在革命队伍里接受了马列主义教育之后,才知道革命不是混饭吃,是要解放全人类,从而树立了崇高的革命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从一个觉悟不高的农民娃子觉悟成了共产主义革命接班人。最早出来读书,按照上纲上线的说法,我的确是跟刚参加革命的娃子类似,有点“动机不纯”,就是想拿个“洋文凭”,回去继续混日子。但是经过这一年的学习,的确让我感觉受益匪浅,像一个蛤蟆跳出井口,看到了外面的广阔世界。也知道了如何做research,如何做researcher。并且深深的喜欢上了这样有挑战的生活。无论最终能不能毕业,能不能拿到学位,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段求学经历会在我的人生经历上刻下浓重的一笔,会影响我的一生。

字数很多了,写再多就没人看了。就此打住。

——————-

其实还有很多感想想写,不知道写哪个好。都列在这里,省的忘了,个人感觉有一些是大陆的比较好,有一些是香港的比较好。网友可以跟帖投票,或者点播想知道的事情。当然,一些太敏感的政治问题比方说散步啦,国民教育啦,我还是不公开发表看法了,否则我怕毕业之后就回不去了。能在三年内把这些topic写完就不错了。

军训与招桩:大陆的共性教育与香港的个性教育。

奖学金制度:大陆的大锅饭与香港的割肉大出血。

新疆与新界:大陆与香港的助学贷款。

画地为牢与逃学威龙:大陆与香港的高中与高考

真假学分制:分析大陆与香港的高等教育学制。

英式教育,美式教育与中式教育。

辅导员,班主任与园丁。

宿舍、食堂及后勤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