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a Haka Hu! 我把我的mana传给你了,你一定能得到这份工作!”在跳了一通澎湃的毛利战舞之后,我对面的毛利小哥对着我作出了街霸中波动拳的姿势,但是他口中喊出的并不是ha du gen,而是上面的这番话。

谢过了这个毛利小哥,走出了奥克兰大学校门,坐上了回家的双层大巴。想不到我在新西兰的第一次面试居然在这样充满新西兰特色的祝福中收场。这个毛利小哥可能是奥克兰大学的学生,作为志愿者在校园里为一个抵抗贫穷的组织募捐。我跟他说我是来应聘的,他就即兴来了一段毛利式的祝福。

Haka战舞是毛利人的一种表演。最早应该是部落冲突之前为了涨我志气灭敌威风而进行的一种表演。据说最早发现新西兰这个岛屿的是荷兰殖民者,他们把这个岛按照荷兰的Zeelandia命名,叫新Zeelandia,跟美国的新约克,新奥尔良,新泽西是一个套路。这哥们登岛之后看到一群毛利人在跳haka,他们不理解,以为是在载歌载舞欢迎他们,结果迎上去被毛利人一通胖揍后落荒而逃,再也没回来,只留下了新西兰这个地名。但现在通常表示欢迎庆祝什么的都会跳haka。前个月李总理来新西兰也欣赏了一段haka。最知名的haka应该是新西兰国家队橄榄球队比赛之前的表演。但国内没什么人看橄榄球,所以也没什么人知道。

新西兰国家队All Blacks比赛开始前表演haka战舞

Mana也是毛利语中的著名词汇,很多西方人很难理解,但对于中国人来说理解起来毫无压力。就是内力啊,真气啊,道行啊之类的东西,可以在人体之间互相传递。或许是毛利小哥的mana真的管用吧。半个月之后,我就拿到了奥克兰大学的offer。到现在为止,在新的岗位上工作也差不多三个月了。同样,有必要写点什么记录一下了。

新西兰的软件产业

决定移民之前,我就做了不小的心理准备。毕竟医生开出租,博士当建筑工之类的故事也听了不少。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来闯荡,不太可能一帆风顺,我已经做好了最差的打算,实在不行就到猕猴桃果园去摘果子去,摘一个吃一个。

先调查了一下大学,毕竟还是想干老本行。发现这国家只有6个大学,很容易把六个大学都过一遍,发现根本不招计算机老师。那去不了大学,去college吧,搜了一下发现新西兰college还不少,但后来我发现奇葩的是新西兰的college居然是高中的意思(也有可能是技校),不是国内理解的二流大学,所以以后要是谁跟你说留学新西兰xxx college,那基本就是高中生水平。

既然老本行是干不了了,那就退而求其次吧,去当码农,好歹也教了这么多年计算机,写了那么多代码。没在软件公司工作过,没吃过猪肉,但见过各种各样的猪跑。所以这一章节,就是我打算当码农的过程中调研下来的结果,还有一些是道听途说,不一定准确。毕竟我后来还是去了高校,同样没吃上新西兰的洋猪肉。

今年3月份的时候一条关于新西兰IT的新闻刷爆了朋友圈(如下)。号称大首都惠灵顿要打造南半球硅谷,只要是码农,就包来回机票让你来面试,面上了就可以直接移民。好几个朋友把这个消息发给我,似乎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然后呢?像国内所有的热点新闻一样,三天之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个吸引眼球的新闻

我后来特意关注了一下这新闻的后续,原来还是有然后的。总共48700多个人投简历,最后有多少个人获得了面试机会呢?100人。0.2%的录用率啊,而且这还只是获得了面试机会,到底有多少个人通过这个活动拿到了工作,肯定更少。0.2%的录用率,还不如去考中南海的国家公务员呢,直接一步晋升成领导,不比跑到荒郊野岭来当码农强得多?详细信息可以参考下面的文章:

More than 48,000 from around the world apply for a LookSee at Wellington

投简历最多的是印度,其次是美国。中国有2000个码农投了简历,略多于菲律宾跟新加坡,少于波兰,看来还是有贼心的多,真下手的少。按比例应该有4个人可以来纽村面试。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人来,但是如果他们真来了,保证他们会失望透顶。为啥呢?我觉得跟中国、美国、印度比,新西兰的软件产业根本就不叫产业,是典型的软件作坊。

新西兰没什么成规模的软件公司。国内烧钱的创业公司都比这儿的软件公司人多。10个人以上就叫大公司了。为啥软件公司都普遍小呢?因为没有市场。第一,人少,形不成规模经济,虽然有些本土的特殊需求,但全国就400万人,有10%的人用你的软件,只有40万用户,还不如国内创业公司发几封垃圾邮件或者地铁上求扫码骗来的用户多。第二,英语环境西方文化,没什么本地化的需求。谷歌做了个毛利语搜索,这算不错的了。但其实大多数毛利人英语都挺好,也没本地化必要。不像国内,有那么多本土化需求,微软还专门为中国开发了个ZF版的Windows 10。直接导致的结果是那些国际IT巨头在新西兰只有销售,没有研发。谷歌在新西兰有个5个人的办公室,苹果在新西兰都是按销售提成的临时工,Facebook在新西兰也只有个位数的人。

跟国内相比,新西兰的软件产业简直在原始社会。没有手机支付,不能用手机打车,不能用手机订机票车票电影票,不能用手机订餐,不能用手机炒股,最大的网购平台trademe,基本就是10年前的淘宝,还在卖二手货,物流也不给力,同城快递半个月也正常。因为手机基本啥也不能干,所以没什么人关注手机。我老板的手机还是多年前的诺基亚Lumia 430。只要任何一家国内软件公司肯来,肯定横扫新西兰本土软件公司。不过这么小的市场,估计也没人看得上。

因为软件公司都很小,直接导致的是他们喜欢的人都是万金油型的,把你招过去,希望你啥都能干。我一直觉得很忽悠的一个词,full stack developer,在新西兰特别流行。恨不得招一个码农就可以把所有的开发都搞定。与之对应的,是敏捷的方法,敏捷的工具都特别流行,譬如scrum。几个人,每天早上一碰头,要干啥不干啥就都知道了。说到招聘,因为软件公司都很小,我发现很多软件公司根本就没有人事部门,几乎所有的招聘都是外包的,全国就那么几家人事招聘公司,负责找人,负责面试。说到业务呢,因为公司小,很多公司啥赚钱干啥,接不到项目就裁人,接到项目就找人,很多人都是合同工,就专门为了这个项目,项目一结束,人就散伙。反正新西兰的软件公司给我感觉,就跟大学宿舍里面几个哥们一起接私活赚外快一样。搞一票就跑的感觉。

我遇上的最奇葩的是一个本来是负责给别人家草坪除草的公司,除草老板不知道哪里搞到的关系,说有人要开发一个手机App,然后就开始招码农,只招一个人。我不知道这个码农去了之后需不需要帮别人修草坪。

我一个同事,说他以前在公司面试了个英国小哥,那英国小哥说我以前在英国的时候在小公司工作,只有100个人。你们是号称是新西兰最大的用Python公司,应该人很多待遇很好吧。结果我同事说我们只有20人,那小哥头也不回的走了。感觉是知道真相之后眼泪流下来的节奏。

跟国内的软件公司比,就一点好,不用加班。

工作

最后说说工作吧,说专业的事情大家肯定都不爱听。就说说有意思的东西吧。奥克兰是全新西兰最好的大学,QS的排名全球前50。但是我一贯的感觉是QS对英系的大学排名都虚高,包括香港的高校,英联邦的高校。我的职位不用教学,因为英语不是母语,之前又没在纯英文环境中工作过,虽然在国内也用纯英文讲了不少课,但那都是杂耍。我的工作基本上还是在科研领域。

说到科研,新西兰这国家,在历史上就没搞出什么对人类进步有贡献的科研成果,所以,他们这做科研也像杂耍。没人逼你写论文,也没人逼你申请项目,也没人逼你报各种奖励,很随意。整个国家也不重视科研,科研只占GDP的1.2%,还不如中国。也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1%。前几天国家的新一年的预算刚出来,我们副校长第一时间就给全校所有人发邮件,哭穷。为啥是副校长,因为新西兰的高校一把手都是ZF安插的亲信,不管事的,也可能管思想教育工作,类似于书记?

副校长哭穷

副校长哭穷,不给钱,我们以后排名唰唰往下掉了可别怪我没提前打过招呼。那ZF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呢?我看了下ZF预算,基本都用来维稳了。不过跟某国用的是不一样的维稳方式。某国用的是大棒,加强政法系统跟舆情监控。新西兰用的是胡萝卜,没钱不要紧,ZF给钱均贫富,有饭吃了就不闹事了。这样维稳导致的问题是社会阶层差距拉不开,人人没有上进心。这个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就不再赘述了。

民众没上进心这一点充分体现到了日常工作中。我虽然工作不久,但是已经充分感受到了办事效率低,慢。国内办事效率低会有人抱怨,但这边似乎大家都安于现状,慢就慢吧,低就低吧,没啥不好。譬如我们上班,九点上班,九点半人也来不齐,十点差不多开始开工。工作一个半小时,十一点半吃饭,中间就侃大山,吃到一点半,下午三点之后就开始下午茶,下午五点下班,四点就开始有人陆续走了。一天上不了几个小时班。更别提加班了,我们学院楼下写着大型告示,为了不被锁在里面,六点之前所有师生必须离开,想加班你也加不了。

学校给每个人每年5周的带薪假期。这个假期是真假期,因为去休假了不能打手机联系他(貌似手机号是隐私的,大家都互相不知道彼此的手机号)。我一小老板,迷上了坐禅,请了一周的假期去参加打坐,每天早上四点起来坐禅坐到晚上,连续一周。这一周不能看手机,不能打电话,直接失联。天大的事也只能等他坐禅回来才行。一周之后他回办公室,剃了个光头,穿了一双国产飞跃鞋,带着大大的feiyue拼音,说是统一发的练功鞋,我怀疑他被我们的假和尚给忽悠了。

病假呢,病假更是不限量供应。我大老板每次开会就说,感冒咳嗽啥的一定呆在家里,不准来上班,否则我把你赶回家。感冒发烧病假也算正常。更奇葩的是病假也不需要啥医院的假条,发个邮件就行。前几天我一个同事群发邮件请病假,说自己没睡醒,请半天病假(我就不贴邮件了)。我三观尽毁。原来没睡醒也是病,他们是不是不知道有闹钟这种东西存在。

譬如就说一下上周四我一天干了些啥。早上九点上班,十点有个会,跑到商学院跟一个搞股票数据挖掘的人侃大山,侃了一个小时,我同事说,十一点回去太早了,我知道商学院有个可以喝咖啡看风景的地方,咱们走起。我们到了一看,果然好风景,聊了一个小时。终于到午饭时间了,回学院。

商学院对着奥克兰博物馆喝咖啡

回了学院跟一群同事一起吃饭聊天,聊到一点多,我说我们今天去商学院看风景了。我同事说商学院风景算啥啊,我们科学院顶楼风景也很霸气,你们居然没去过,我领你们去。然后我们一群人跑到科学院顶楼,果然是无敌海景啊。一群人陶醉,聊了半天,回去已经快两点了。屁股没坐热呢,三点钟有个官方下午茶,美其名曰放松心情激发创造火花,其实就是一群人瞎扯,扯一个小时后,四点了,大家一看,该下班了,走人吧。所以,大家上班都不努力,根本就不可能出什么惊世骇俗的研究成果,似乎大家也安于现状,觉得没什么不好。改变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任务,还是交给美国中国去完成吧,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新西兰人的追求就是关起门来过日子,享受提前退休。

科学院顶楼海景

学校的人员构成,基本上是八国联军。譬如我们那个搞云计算的小组四个人,小老板是德国人,三个兵,一个印度人,一个新西兰人(上一代是太平洋岛移民),一个是中国人(我)。再往上一层,学术老板是美国人,行政老板是瑞典人。充分体现了移民国家的特色。开会的时候各种英语口音都能听到。我现在已经可以熟练分辨:英式英语,美式英语,澳式英语,新(西兰)式英语,印式英语,德式英语,意式英语,陆式英语,港式英语,台式英语……

最后说说英语工作的感受。我自己觉得英语还算不错的。但从来没完全在英语环境中工作过。而我的工作又不是码农这种可以整天藏在电脑屏幕后面的职位,需要跟不同的人聊天交流。我的感觉是,说英语是要有冷启动期的。每天早上去上班的时候,英语是最卡壳的,后来就越说越流畅,到下班的时候,基本上感觉自己是无所不能了。下班之后一回家,切换回中文,第二天早上感觉又要从头开始了……

后记

三个月,按新西兰的学制算刚好一学期,似乎不长。我上班的第一天,同事告诉我隔壁在修楼梯,楼梯修好之后可以直通露台,但是三个月过去了,似乎楼梯的进度一点都没变化。或许这就是新西兰的节奏吧。

对于习惯了国内跟香港快节奏生活的我来说,难免会觉得新西兰是个不思进取的国家,觉得可能在这个国家呆着,会被潜移默化的消灭斗志,不知不觉一生的光阴就虚度了。但是有时候走在街上,或者坐在公车上,看着不相识的人们,发现大多数人脸上都带着笑容。而这些笑容,是我在国内的陌生人脸上很难见到的。有时候也不免会想,一个能让大多数人都不自觉的微笑的国家,似乎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上次开通打赏居然有2000多元的收入,想不到。这次再开通一下吧,如果现在再不打赏,马上就要交30%的苹果税了。下一篇文章等三个月之后,写写新西兰买房记,这个可是我们华人最喜闻乐见的内容,也让我再次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