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访土楼村

村民的面试安排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再次驱车赶到K影视基地。发现他们正在把一块牧场铲平,修成停车场。看来是真要有大动作的样子。剧组在影视基地门口搭建了一个帐篷,所有的村民都要先到帐篷报到。进入帐篷之前的第一件事,又是签保密协议。签完保密协议之后,每个人领到了两个东西,一个是正式的契约合同,一个是拍摄须知,这两个是要带回家去仔细阅读的。

我目测了一下,帐篷里面大概有50人左右,大家初次见面都比较拘谨。让我惊讶的是还有一群小孩子(后来了解到他们基本都是奥克兰某课余武术兴趣班的学生)。因为所有拍摄时间都是工作日,他们要拍电影的话,肯定是要逃学两周左右的。看来不少家长们来了新西兰之后心脏大了不少,肯让自己的孩子逃学半个月去跑龙套,也不怕耽误功课。这个在国内估计没什么家长愿意。可能主要原因是新西兰小学里面就是玩,没功课,在哪玩不是玩。

所有人差不多到齐之后,两个助理导演来到我们跟前。告诉我们所谓的面试就是看我们的脸……这份工作不需要任何以往的经验、也不需要英文基础,只要你的脸长得像中国人,就算面试通过了,接下来的一切跟拍摄相关事宜,就是他们两个人对我们全权负责。然后他们又再次强调了保密要求,约法三章:第一,只要进入影视基地就没收手机。第二,不准自拍,化好妆你的形象就属于迪斯尼了不属于你自己。第三,不准以任何形式剧透。

其中也有个小插曲。一位中国妈妈领着她的混血女儿来面试,希望她的混血女儿能当群演。估计这位妈妈嫁了基因比较强大的北欧老公,她女儿金色的长发,凸凹有致的五官,虽然会说普通话,但完全不像中国人。结果被助理导演给拒绝了。后来这位妈妈沟通无果恼羞成怒,直接怼导演,你是种族主义者,我要告你们!要知道,在新西兰这种移民国家,说别人种族主义可是扣了一个相当严重的大帽子,大概相当于在祖国说你丧失政治立场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差不多。这助理导演也是淡定,说我们一点都不种族主义,我们的招聘是要求Chinese looking,看起来像中国人,所以不管你是什么种族,只要长得像中国人,我们都要。反过来说就算你是中国土生土长,如果长得太异域风情,我们也不收。突然让我感觉这也算活久见系列。经常在网上看到有华人说被其它族裔歧视,这回终于见了一会洋人歧视洋人,原因是因为不像中国人。

其实面试的主要任务是参观土楼村。相信大家也在电影里看到了,剧情的设定木兰的老家就在这个土楼村里。他们在影视基地里搭建了一个相当大的环形三层土楼。在中国我没见过真的土楼,所以无从比较。但第一次见到这个场景土楼的时候还是相当震撼的。按新西兰这种施工速度,估计没有个几年时间跟几千万的预算是盖不好。而且这个土楼外面全是不知道从哪来的参天大树,把土楼团团围住,在树丛外面是什么都看不到的。

图1. 土楼村

图1. 土楼村. 现场只有一座, 另外一座是后期复制粘贴出来的. 外面的庄稼地也是P的.

进入土楼后,导演们几乎什么都没有管我们,让我们在土楼里随便转, 只是做了一些安全提醒, 譬如楼梯没有扶手, 顶楼房门的另一面是悬空的之类的。大概转了半个小时,大家对土楼的所有房间、路面、楼梯、锅灶、花草、畜舍……都熟悉了之后,总导演Niki才现身,她的一番话还让我有点小感动。她说他们花了很长时间很大的精力来设计和建造这座土楼村,但是她一直觉得这个土楼没有活力。直到今天我们进来,她才感觉是我们让这个土楼活了起来。她希望我们就把土楼当成自己日常生活的家,不要拘谨,随便走随便看。

当然,找bug还是很容易的。电影上映之后,也看到了一些网友的吐槽。我们在土楼现场身临其境,可以找到更多的bug。譬如对联上的简体中文汉字提前出现了1500年,哥伦布从新大陆发现的辣椒面提前了1000年,锅边上放着到现在中国都不容易买到的yam,院子里种着现在中国都没什么人吃的lime,北朝的木兰用上了南朝的大同年号,大红灯笼是通电的, 以及最大的bug就是这座中国南方才有的土楼,从这出发就算你开跑车,也不可能做到“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只能说这是迪士尼的木兰,并不是中国的要求背诵的《木兰诗》中的木兰。就算是在中国,花木兰历史上到底是否真有其人也有争议。所以历史问题宜粗不宜细,开心就好。

试妆

造访土楼之后的第三天,迎来了剧组安排的试妆。我是早上第一批,所以早早到了现场。到了一个类似临时搭建的摄影棚一样的地方。签到以后每个人领了三套衣服,后来才知道,这三套衣服对应的是电影中三个不同时间场景(木兰小时候, 从军前, 得胜归来后)。我问负责服装定型的人,这些衣服是专门给这个电影设计的,还是从跟其它电影共享的。他们说都是专门从中国买来的,专门为这个电影设计的。但是后来拍戏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些人的靴子上中文写着“九王爷”,明显是别的电影电视用过回收的,不知道是不是他们被中国公司给忽悠了。

试妆一共分两个环节,归两个不同部门管:一个是衣服,一个是化妆。衣服相对简单,但是要求脱到只剩内裤,然后全套穿他们的衣服,要求非常严格,其中有一天拍摄比较冷,有人穿了保暖内衣,结果脖子那露出一丁点圆领,就被叫停了,怕穿帮。说实话我之前还从来没穿过中国传统的没扣子,上衣、裤子、袜子全都靠绳子绑的服装,更没有戴过要围着脑袋绕两圈绳子的帽子。第一次穿还是比较尴尬的,在两个老外的帮助下才穿好。

化妆就非常有意思了。因为我的头发太短了,古人是没有小平头的,所以要戴假发。而且我要戴他们称之为360度的全方位假发。我之前一直以为戴假发就是把假发放在脑袋上就行了,一秒钟的事情。现在终于知道远远没有那么简单。首先要在头发上别上发夹,然后把假发戴上,再用别针把假发别在发夹上,最后还要用胶水把假发粘在脑袋上固定。然后再在假发的基础上做发型,戴帽子。其实帽子戴好之后,我感觉露在外面的假发并不多,跟直接戴帽子也查不到哪里去,可能大制作不差钱吧……整个化妆的流程完整下来大概要一两个小时。而且在之后拍摄的每一天里面都要来一次。跟化妆对应的卸妆也比较痛苦,尤其是那个粘假发的胶水,要用酒精洗,而且很难洗干净。

图2. 假发

图2. 木兰相亲一幕我的假发背影. 这图片里面就我两个耳朵是真的, 其它都是道具. 看起来每天化妆2个小时弄假发还是值得的. 看上去没穿帮.

定妆之前最后一步是抹黑。因为我们是村民,自然不能穿得白白净净,得灰头土脸才行。会有化妆师往我们手上跟脸上涂灰,我问了一下涂的是什么,化妆师说其实就是给黑种人化妆用的粉……然后所有人到户外排成一拍,有人专门拿着超大的粉饼往我们衣服上白的地方砸,给弄灰。给我砸灰的那老外在北京呆过三年,会不少中文。我问他这些是不是真灰,他说也是专门买的化妆材料,环保皮肤无害,很贵的,往身上砸一下好几块钱呢,果然大制作不差钱。我觉得趴在地上打几个滚效果是一样的。

所有这一切都结束,终于可以到摄影棚,站在纯白色背景前,各种聚光灯照射,摆出各种pose,由专业的摄影师正面侧面背面猛拍照。直到这个时候,突然觉得有点演员的感觉了。

第一次拍摄

又过了两周,终于到了要上镜的时候了。前一天晚上收到剧组短信,通知早上7:15到场。一大早6点钟就起床,然后洗漱驱车赶往Kumeu拍摄基地。到了那之后,发现有些人已经上好戏妆了。才知道所有人被分成了3批,分别是5:15,7:15,9:15到场。分开化妆,省得拥堵。那些5点到场的人,基本早上3点就起床了。

到了那之后先是吃饭,上妆。上午拍的镜头是木兰小时候踢球的那一幕(没想到这一幕在正片里面被一剪没了, 那些来当群演的小朋友几乎没了戏份),因为不需要很多群演,所以只有5点来的那一批被抓去拍摄去了,剩下的人基本都在帐篷里面等。在后来的很多天的拍摄中,其实等待占了大多数时间。因为手机被没收了,没了手机,大家都回归了传统的消磨时间方式。有些人带了小说,有些人下棋打扑克,有些人带了游戏机, 有些人就聚在一起天南海北的聊。事后大家回忆,要是不没收大家手机的话,大家肯定都低头刷微信,感情不会像现在这么好。也不知道微信这些社交网络到底是方便了沟通,还是阻碍的沟通。

到了下午,终于轮到我们拍了。进入到土楼之后大多数人就激动不已。我们要拍的是“可汗大点兵”这一幕。就是官员到土楼村里面宣布外敌入侵,抓壮丁御敌。对群众演员来说,要做的事情不多,戏都在木兰爸跟官员那里,我们主要就是围观。导演先让我们到土楼的二楼去看有戏的演员们演,看了几遍之后,才让我们下楼,给每个人安排站位、动作、以及官员的马来了如何围上来等等。也第一次见到了演木兰全家的明星们。

没想到,我的第一次拍戏正是周星驰的《喜剧之王》第一幕的重演。后来终于要开拍了,正式拍之前要先排练两遍。两遍拍完之后,导演大喊一声cut,然后拿着扩音器开始对我们喊话:拜托各位专业一点,你们是在演电影,不是在看电影。你们知不知道政府官员来你们村通知你们我们开始跟别人打仗了这意味着啥?意味着血流成河生灵涂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听到这样的噩耗,你们怎么脸上一点表情都没有?戏不能这么演啊。

听到这番话,像脑袋突然挨了一棒子一样,一开始的新鲜、兴奋等啥全都没了。对哦,我们在演电影。的确像导演刚刚说的,真把自己当成是在电影院看电影的了,太出戏了。看来这是群众演员一开始常犯的错误。后来我们暂停了一下,由两个副导演几乎是手把手教我们该怎么演。譬如怎么演惊讶,怎么演悲伤。怎么样才能不浮夸……

直到这个时候,才感觉到拍戏不容易,隔行如隔山。在生活中我媳妇天天说我会演戏,重复一些电影桥段重复的惟妙惟肖,但是真演的时候,还是太年轻太幼稚。虽然是一个很简单的场景,你要真融入到戏里面,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这要是群演可选的人多,肯定要面试,让我们演一段听到祖国陷入战争噩耗的表情,演得不好刷掉。就是因为群演太少,没面试,才让我们这种根本不会演戏的人乘虚而入。

后面两周的拍摄也非常有趣。譬如见到皇帝卫队下跪等等,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一次拍的这一幕“可汗大点兵”。后面的放在花絮里吧。

没想到我这一幕的演出被电影完美记录下来并还原了出来, 视频如下. 说实话, 回看一下觉得还是有些浮夸的. 我还记得当时的场景, 我甚至想做一个手捂心脏的动作, 结果觉得过于浮夸, 手抬到一半又放下了. 这一幕也被摄像机给记录下来了. 还有我为什么会转身, 因为导演教我们表现惊恐可以两个人互相对视. 结果我转过身来却发现没人跟我配合...这就是我这辈子拍的第一个电影镜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