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掐指算来,来香港学习已经马上就要半年整了,经过今天一天的奋斗,把计算机网络的Report写完了了。本学期差不多也就告一段落了。一直想写一点东西,把再国内高校的情况跟在香港学校的所见所闻对比一下。但是始终觉得可能时间不够长,写出来的东西不够客观。现在年终了,又收到了国内邮件发过来的年终考核说明,要写总结报告,虽然大家知道都是在扯蛋,但是也都要写。我也写一点东西吧。这个就当年终总结报告吧。当然,肯定不会把这篇文章交给我党,就像很多企业都有公私两套账本一样,我的年终总结么也要有两套,给我D的当然是他们喜欢看的,“在xxx思想的指导下,在xx的领导下,我们的教学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进步……”,这个么,就当私的。只给自己跟博友看。

做Research都要讲究个Motivation,写这篇东西当然也有个Motivation。我的Motivation不是想暴露国内,或者说同济教育的弊病,不是想抨击我党领导下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只是把两者的不同对比一下,不包含任何感情色彩,哪个好,哪个坏自己去分析去判断。我个人的感情色彩么,当然是要揭批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回忆美好的祖国温暖大家庭的校园生活,以显示共产党员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高尚品质。好,开始了。为了不至于让我思维太发散,我基本按照同济官网的组织结构来写了。

学校简介:

香港理工大学在香港只能算二流学校,但是工科比较强劲,全球排名还是把同济甩开不少。学校里面经常看到的一句话是Where application meets innovation。总体而言还是非常重视“学以致用”,无论是做科研还是教学,都是围绕应用来的。这也是我当年选择PolyU的原因之一。我觉得这点跟同济,或者软件学院很像。也是我比较赞同的教育理念。学校历史非常短,没法跟同济百年历史比。学校也非常小,所有的校园面积加起来估计跟嘉定校区的操场差不多大,基础设施很差。学校为了省空间,在空中搭了一个平台叫Podium,把所有的楼的三楼连起来。这样人只在平台上走,车子在路上走。想象嘉定校区的马桶楼,哦错了,是45度角仰望星空楼,无限延伸,延伸到覆盖所有楼,就是Podium。所以一开始来学校特别容易迷路,进了校门就是三楼。从某座楼出来要按P而不是按G楼(香港的楼跟英国鬼子学,1楼下面还有个Ground),否则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有一天晚上我学习太晚,2点回去的时候迷迷糊糊按了G楼,结果出来的时候立马清醒了,以为见鬼了,车子都开到平台上来了。学校非常小,很多细节地方都觉得让人憋屈,跟同济嘉定校区3500亩地的豪放完全不能比。最搞笑的是学校的人坐不下了,学校居然在附近租了几层写字楼,然后把学生跟老师放到写字楼里。我刚来的时候就在写字楼里面坐了两个月。我隔壁是卖化妆品的,卖药的,卖保险的公司。不过这还算好,据说香港城市大学更悲剧,整个学校就是半座楼,一楼是商场,二楼是超市,三楼以上是学校,本人没去过,就不展开了。

校园景观:

学校里面太憋屈,没什么好写,能够体现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的一点是所有的楼都是以资本家名字命名。什么何鸿燊楼(赌王),李嘉诚楼(大资本家),还有一些我都不知道是谁,比方我呆的那个叫蒙民伟。国内那个清华真维斯楼,跟这个比简直小巫见大巫。不但是楼,连一个椅子,一片绿地,一棵树,一个讲台,甚至墙上的一块瓷砖,都刻上给钱的人的名字。而我们敬爱的总理温*家_宝的题词,居然放在很不起眼的一个地方,温总的名字跟赌王比起来,太小了,以至于我一个快毕业的师兄都不知道学校里还有个温总题词。这要是在国内,早就烫金镌刻,把题词谱成校歌,供全校师生传唱了。

学校周边有几个著名景点,一个是红磡体育馆,就是开演唱会的地方。没来香港之前就一直有所耳闻,来了之后发现见面不如闻名,绝对被国内很多学校的校体育馆秒杀。占地小,还没特色,本人不爱好娱乐,所以至今也没进去过。还有一个是红磡火车站,我每天上学放学都要经过。建于1975年,国内还在搞革命呢,英女王奠基的,不过现在看来有明显的军事堡垒特征,那窗户都是一个个狙击点。因为这里是京九铁路的终点站,所以n多大陆人,估计大陆人太多了,也是我发现香港唯一一个靠行右走的地方。火车站出口经常有某功在搞宣传,发大x元时报,让你一下火车就知道,啊,终于来到民(和谐)主社会了。这第三个就是火葬场,估计香港就一个火葬场,叫万国殡仪馆,紧挨学校,学校里面很多窗口一抬头就可以看到“万国殡仪馆”这几个大字,一般学校把这样的窗户分配给老外坐,反正他们看不懂中文,不知道那几个黑字是啥意思。这个殡仪馆在很多黑帮古惑仔电影里面都有镜头,比如《无间道》里面黄Sir挂掉出殡的那场戏,也算著名电影取景地了。

机构设置:

PolyU的校长姓唐,来Poly之前就跟他见过一面,还聊了两句。跟国内一样,校长不是最大的领导,上头还有“书记”,香港的所有公立学校的“书记”都是一个,就是香港特首。跟国内书记一样,PolyU的书记也是打酱油的。据说只在每年毕业典礼的时候露面一次。给博士生颁发学位。不知道我毕业的时候是哪个“英”给我颁发学位啊。

还有就是这边的管理体制非常扁平。学校下面直接对着各个Department,学院(Faculty)在这边是一个虚的概念,虽然也有学院的Dean,但是也是属于打酱油职位,除了Dean估计没有属于学院的其他职位。Department Head就最大。几个同属于一个Faculty的Department办公都不在一块。而且学院的组织非常搞笑,我感觉就是把几个Department随即组织在一起的。比方说我们学院(工程学院)里面还有个房地产系。然后数学跟服装系是一个学院。

我所在的计算学系(Department of Computing)大概有50个老师,这样算起来规模应该跟同济软件学院规模差不多大。专业教师跟行政教师的比例大概是4:1的样子。同济软院现在大概是1:1。这个么,大家可以理解,要有班主任辅导员管理心里脆弱的学生,要有教务管选课退课,有国际合作办管国际合作,有院办管杂事,有党支部管思想,有司机管开车,有出纳管报销,有实验中心管机房。这些在Computing系里统统没有。只有一个行政办公室,叫General Office,大概10个人,啥他们都管,也没看到他们累,可能踢皮球少,我目前还没发现他们高效运转的秘诀。其他行政职务都是Professor们兼任的,像国内的学术委员会主席,教学副院长,科研副院长,国际合作副院长等等,都是兼的,没有专门的院长室,副院长室,主任室,专家室等,除了Head房间大一点(要多坐一个秘书),其他每人一个房间,大小一样。这个不同也体现出国内对权力的膜拜吧。

教师当中,Assistant Professor大概占一半,就是李开复的那个职位,不是Tenure,剩下的副教授大概10个,教授只有3个左右,典型的金字塔。国内的很多学校教授最多,副教授其次多,讲师最少,倒金字塔,跟微博上最近流行的一个中国的企业组织结构很吻合。系里还有大概个位数的老师是Lecturer,讲师,只上课不做科研的。

招生就业

香港本科生跟国内差不多。况且我了解不多,不多说了,最不一样的是本科以上的学生。香港这边把本科以上的学生严格分成Research Student跟非Research Student。所谓研究学生是要做学问,有导师,写论文的,非研究学生只要上课。比方硕士分为Msc跟MPhil,前者是只要上课就可以拿学位,后者要写论文,发Paper。由于国内没有这种分别,所以Msc非常受大陆学生欢迎,很多大陆学生过来读Msc,只要晚上上课,白天玩,一年修满学分就可以拿个硕士学位,回国之后,Msc跟MPhil都可以被认定为硕士,没区别,国内也没几个人知道啥是Msc啥是MPhil,但是MPhil跟Msc毕业难度却天壤之别,国人喜欢捏软柿子。因此花钱来读Msc的特别多。一年硕士就毕业,国内要两年半甚至三年,那是绝对速成,划算。博士当然都是Research Student,毕业的时候给你发一张毕业证,没有任何防伪标记,繁体中文写着恭喜你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我就怕毕业回国之后有人以为我是学文科的,而且专修“马哲”,所以修出个哲学博士。国内同学们知道除了马哲还有别的什么张哲,李哲么?

反倒是PhD和MPhil的界限不是那么明显,本科毕业也可以读PhD。MPhil可以读了一年之后转成PhD。奖学金额度也一样。我身边几个人都是国内本科毕业过来读PhD的。这个在国内基本不可想象。

所有学生入学都不需要考试,就是申请。只要有人肯给你50万奖学金,你就可以入学了。国内也要学习申请入学,我个人不看好。你学可以,把相关的都学过来啊,让导师自己掏腰包掏50万你再招人啊。现在国内博士生是公费,你让纳税人出钱,导师当然不心疼,名额给谁都一样,难免就又沦落为拼爹了。博士生入学没有时间限制,随时都可以报到,三年毕业走人。

人才培养

说说上课吧,这边本科生单独课表,硕士跟博士是一个课表。又体现了MPhil,博士界限不明显。所有课都是英文教学。我这个学期选了三门课,计算机网络,人机交互跟研究伦理。上课都是跟在职学生一起上的,所以晚上上课,白天不上课。我们其实也跟在职差不多,白天做research,晚上上课。课业鸭梨还是很大的,因为这边如果有课拿不到B以上,你的学位就没有了。而我导师要求说,如果拿不到A,你就别当我学生。

选网络最初也是想捏软柿子,自己本科,硕士的时候都上过网络,结果这柿子捏上去才发现太硬了。上课的老师在网络领域有多年的研究经验,这句话可跟国内的自吹自擂的用过思科路由器也叫研究经验不一样。老师一直在做网络的Research,读Paper,写Paper。可以说是网络发展的每一步的见证者。所以老师上课的时候基本上不给我们讲“TCP是什么”这样的概念。他把网络中所有的东西都拆解成一个个的小的,稍微有点知识就可解的problem。这些Problem都是当时设计协议或者设计架构的人面对的问题,他会让我们去思考如果你是设计者或者码农,让你写代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你怎么解决。比方说你收到包了,你想告诉对方你收到了,怎么个ACK法最科学,你想出来的方案有啥利弊。现在网络上在用的方案当然只是解决方案的一种,这种方案你要知道,但是你还要知道有啥替代方案,这些方案都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问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能不能绕过,避免,替代。这一点很不容易,至少我在国内上了这么多课,包括自己上课,基本都是灌输,听了这个课让我知道什么是“启发式”教学,跟这个比,国内所谓启发式绝对弱爆了。听得我都想回去讲网络课了。不过我觉得在国内不一定会受欢迎,因为国内喜欢参与课程讨论的人不多,很有可能上到最后就变成3-5个人受益,其他人打酱油了。

这门课的考试也很恐怖,开卷,考5个小时,从晚上7点到12点,中间可以吃饭,可以喝水,可以听音乐。但是他给的问题开卷不开卷没啥区别。都是要你自己分析,思考的。书上没答案,比方给你一段抓包的结果,让你分析,它为啥要发这个包,或者它为啥要连续发两个包而不是发三个包。或者是你是黑客,攻占了一个路由器,你搞破坏,然后你的破坏能影响到多大范围,还有tunnel翻墙的题目。我五个小时考下来,算是勉强做完。而五个小时考试只占30%,还有一个项目,要写report。香港这边所有的report都要到anti-plagiarism系统里面过一把,如果你有连续多少个字一样,那就完蛋了。不是让你重做那么简单,也不是课程挂掉那么简单,直接就开除学籍遣返大陆了。相比之下,国内的交项目,写论文就过的课程,那基本就是放水。即使抓到抄袭,也无所谓。当然这个跟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有关。不可能只对学生严格而任由社会上不诚信事件肆虐。老师给的四个题目都非常up to date,绝对不象国内一个小画板可以做十年. 一个是谷歌的SPDY项目(chrome已经支持,firefox刚宣布要支持),一个是one way ping,一个是封BT与反封BT,一个是云计算环境下的software switch(XEN Server 6.0刚刚默认集成)。我选的就是这第四个。要你自己搭建云平台XEN Server,然后build一开源的项目叫Open vSwitch到Linux Kernel里面,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它的软交换,802.1q VLAN,QoS等各个功能,以及evaluate它的performance。而这一切课堂上都不讲,要你自己学,估计如果在国内布置这样的作业,别说给在职学生,就算给全日制学生,估计业要有人找领导告状,或者要群殴老师了。

还有一门是HCI人机交互。这门课我以为是偏文科的课,就是分析什么界面好看什么界面难看。结果上下来,发现也非常吃力,要数学功底很好,定性定量的分析一些问题。还要形式化验证一些问题,估计在国内开,选课的人也会跑光的,就像软院开的数字信号处理什么的课,一旦有数学,就开不下去了。这门课的亮点是课程项目。要我们用他们自己研发的一套传感器网络eToy去开发一个Pervasive的应用。这个项目让我见识了香港在职学生的水平。跟国内的卖证一样的在职研究生绝对不可同日而语。一些学生做的项目非常专业,无论从技术上还是创意上。有一组同学Hack了iPhone 4S上的Siri,然后让Siri可以听懂他们的指令,他们的指令是找狗,甚至控制狗用的。在狗身上绑了Sensor跟喇叭。而iPhone编程什么的都是要自学的。还有一组做了一个帮主盲人导航的帽子。可以探测周围的障碍,然后通过耳机告诉盲人怎么走。课程演示的时候十分欢乐。这门课程的考试也比较恐怖,有30页卷子,就像阅读理解一样,一激动连题目业读不懂。而且题目也非常新颖,包括iPad设计的定量分析什么的。

最后的Research Ethics跟国内政治课估计类似,是所有研究生的必修课,讲做研究的伦理道德的。但是跟国内政治课最不一样的是很多结果都是讨论出来的,他不会告诉我们“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原因是1234条”然后让我们背。而是给我们很多现象,让我们去讨论。我们课堂上还讨论过李开复,国内的山寨文化,国内的暗箱操作等。以及很多剽窃、侵权等等一系列问题,感觉这些东西可能对我而言,就是这三年有用,屠龙之技。回国之后,游戏规则不一样。你不送礼,你就当一辈子兵;你不陪吃陪喝,你就拿不到一些资源;我跟任课老师(一个苏格兰女老师)讨论过如果你知道这件事有违伦理,但是你又不得不去做,就像我上文列的那些,你怎么办。老师说这个时候才体现你的道德情操,就像你捡了个钱包没人发现要不要给警察叔叔一样。我勒个去,在国内那环境下,情操顶个球啊,跟没说一样。我觉得自己本身不是个坏人,只不过做不到出淤泥而不染,并且很想这滩淤泥可以消失。

后面还规划了科学研究等等,没时间写了。以后再说吧。说到做研究,那真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啊。完全可以独立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