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与软院的初次接触

第一次听说学校要成立软件学院,是02年时在一年一度的微软校园行演讲会上。听演讲的时候给听众发了一张16开的小宣传页,说要从大二学生中招收转专业学生,成立软件学院,并且对软件学院的未来做了高屋建瓴的介绍——采用国外先进英文教材,讲授与企业零距离的实用课程……读完之后,我立刻觉得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归宿。自那天起,我就到处打听软件学院的消息,终于在本部的和平楼(校庆的时候拆了)二楼找到一间小办公室,门口挂着牌子——“同济大学软件学院(筹)”。

推门进去,我们的小冯老师接待了我。从小冯老师的口中,我知道了软件学院将来会在沪西校区;如果要转到软件学院,需要进行转专业考试,要考计算机综合(包括C语言,计算机英语等)和高等数学B;几天之后要举行转专业咨询会等等……记得在后来转专业咨询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万老师,记得万老师给我们进行了激情四射的演讲,所有参加咨询会的人都心潮澎湃。

转专业报名的时候,我印象最深的是电脑上有一个报名软件,输入学号,可以把其它一切信息都自动填上,还会把你的平均绩点也列出来,如果平均绩点大于当年规定的转专业最低2.5,然后就弹一个对话框,说报名成功。我当时就在想,不愧是软件学院啊,报名有专用的系统,够专业!后来才知道,那个软件又是我们万老师的作品,用MFCADO写的,后台还有个Access数据库呢,数据是从咱们学校的计算中心导出来的。后来我们上Windows程序设计课程,万老师又给我们把这个软件秀了一把(现在可能40.2上还能找到源码,大家可以鉴赏观摩)。

由于我没有学过C语言,会计系的高等数学的也是高数C,看似简单的入学考试,对我来说其实还是有些难度的。因此,我买来了谭浩强同志的经典的C程序设计和害人无数的同济四版高数B教材,又开始了茫茫的自学生涯。当时本部化学馆有个通宵教室,我经常在那边看书看到深夜。很多C程序课后题,都是我自习的时候写在本子上,然后上机的时候再用Turbo C验证的(学校的机房居然只有老掉牙的Turbo C,误人子弟啊)。

后来的考试总算一切顺利,只记得专业英语有一道翻译题,我把system bus翻译成了“系统公交车”……不管怎么说,已经正式是软件学院的学生了。由于我们那届的培养方式是原专业两年,软件学院两年,而且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仅此一届,所以史称“2 + 2”。记得当时我对软件学院的事情出乎意料的积极主动。所有转专业学生往沪西搬家的时候,我跟覃老师和冯老师一起挨个宿舍楼跑,帮同学们打包行李,后来软件学院的学生暑假要早开学一个月,八月份就开学,我居然早来了一个星期,到沪西差点没有地方住。

最初软件学院设在沪西天佑楼九楼,沪西是以前的铁道大学,天佑楼因詹天佑而得名,由于是医学院,B1楼当时还有停尸房呢,整个楼经常寒气缭绕。我第一次到天佑九楼的时候,看到万老师在指挥装修队装修机房,还第一次遇到了张学永老师。那天,正好赶上学院机房第一批实达电脑运到,还没安装呢,我自告奋勇看机房。这样一连在机房睡了几个晚上(其实是去的太早,没地方睡了)。直到正式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