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公安局办户口的事情,结果被民警阿姨鄙视,鄙视的原因是某个汉字的发音,说我不认识汉字,哎,虽然学历不高好歹是个小硕,也属于老九行列。干脆来写篇文章教学一下,也算是大学的功能之一“服务社会”。最后要声明的是本文是通俗(或者叫庸俗)读物,不是正式的科技说明文,不适合被严肃的文章引用……

我的家乡是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

山东省肯定都知道了。孔二哥的老家,至今很多习俗还受礼教影响。不说了,一说就太多了。

临沂市知道的就没几个了,可能换个名字知道的多一点,叫“沂蒙山区”。革命老区,打国民党打鬼子的时候靠打架出的名。一般能成为革命老区的地方都是当时落后的“三不管”地带,现在么,也差不多。历史上出了王羲之和诸葛亮。可惜二位老乡都跟我一样,18岁后就离家奔赴异乡学习和工作了。所以现在一提到诸葛故居,那都是“南阳诸葛庐”,诸葛亮成河南人了。提到王羲之,那也是“稽山阴之兰亭”,王羲之也成了浙江绍兴人了,没了,都没了。如果以后我混发迹了,千万不要说我是上海人就好……

莒南县,这个打赌没人听说过,会念的估计也不多。不念营南,不念吕南,念”举难”(请不要联想到某男性特有器质性病变)。

下面开始说这个“莒”字。草字头两个口。草字头,当然是植物了。到底指的是啥植物呢?其实就是“芋头”,英语叫taro,就是古代有名的供品“荔浦芋头”的那个芋头。据说古时候齐国人跟芋头叫莒,并且很喜欢吃芋头,可能一个芋头正好两口吞掉,所以就造字草字头下面两个口就是芋头。可惜现在不叫了,你到饭店去喊一声“小二,给我煮一锅莒,蘸糖吃!”,人家肯定以为你BC……

后来呢,这个字不用在植物上了,就改地名了。在遥远的周朝春秋时代,诸侯国混战,俺家附近有个很小的小国,就叫“莒”。基本上属于东夷,最早儒家的“尊王攘夷”,其实就是攘的就是俺们。莒国这个国家虽然不大,但是命还挺长,一直顶了300年,到了战国时代才被楚国灭掉。楚国是湖北那地方,不远万里来到山东灭一个小国,实在感动。可惜灭了之后离老家太远,不能控制。所以莒的地皮就归到了齐国。

莒国家太小,历史上都没人肯写文献记载。能影响到现在人们生活的,也就孔二哥的畅销名著《论语》中的记载,摘抄如下:

论语.子路: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意思就是孔子一个小弟叫子夏,要到俺家那里当领导,问孔老大怎么当领导才好,孔子就教育小弟:干事情不要太急,不要贪小便宜,否则就“不达”,“大事不成”。

所以呢,“欲速则不达”的出处跟俺家这个莒还有这么点渊源。现在看来,这个成语用来教育性格比较火爆急躁的山东人再合适不过了。可见孔夫子还真有点圣人高瞻远瞩的味道,能提前两千多年教育他老家的后代。至于后面一句“无见小利”,偶觉得比较适合用来教育上海人……不说多了,和谐,和谐。

到了现代,这个字基本只做地名用了。山东省有个莒县,有个莒南县,台湾据说有个莒光。其它的就不知道了。莒县基本就是古代莒国的所在地,莒南县是因为在莒国的南边,台湾那个莒光难道是因为把芋头全都吃光了?

结束语,所以呢,以后看到草字头两个口,就想到“吃芋头”就想到“欲速则不达”,就想到“某器质性疾病”,肯定就不会忘了这个字怎么读了。